北部道場參訪(101年度第二次)

 

作者:方子平


 

  前一晚在大量業力的折騰之下,幾乎沒甚麼睡,幸好早上出門之後仍然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帶領大家進行道場參訪, 7:30分的時候,遊覽車公司的姚先生已經把車子開來,接妥了在桃園集合的學會成員之後,我們便發車前去載大溪跟桃園的學生,約莫在10:00抵達了枋寮義民廟。

新竹枋寮義民廟

  枋寮義民廟位於新埔鎮下寮裡,建於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是台灣信徒最多,廟產最豐、知名度最高的義民

  1786年(清乾隆五十一年),因清政府下令解散「天地會」,到處搜捕該會會員,藉機燒殺搶掠, 引起人民的不滿和怨憤,故台灣天地會的北路領補貼林爽文率眾起義,攻佔了新竹、淡水、諸羅、鳳山等縣。 當地縉紳組織人員協助官府鎮壓起義,被朝遷稱為「義舉」,封為「義民」,並為死者特建墓園,名為「義民塚」, 在幕前設立廟宇,即「義民廟」。廟前蓋設褒忠亭樓,故又名為「褒忠亭」。

  枋寮義民廟在1895年(清光緒二十一年)日軍侵台時被焚, 1905年重建,宏偉美觀,為全台之首。每年的中元祭為極其盛大的地方活動,中外人士前往參觀者甚多。

資料來源:http://www.medicchina.com/cmedicchina/lianganjiaoliu/baodaofengguang/023.htm

 

新竹枋寮義民廟

  新竹縣枋寮褒忠義民廟可稱之為全臺客家信仰中心,這座是歷史最久,信士最多,香火最盛的義民廟。

  新竹義民廟不僅是廟本身出名,更為聞名的是他大而美麗的後院。 原本是作為通往義民骨骸的山路,在當時各義民廟及社會大眾的努力推動下,變成現今這種觀光好去處的景象, 一間廟,也不就是如此?它的後院巨大,有彩虹橋(一種遊樂的設施),甚至以前還有小型的遊樂場(內有踫踫車)...

所以,對於客家人的我(阿蠢)來說,新竹義民廟是我的童年。

有關新竹義民廟的報導:

  根據史書的記載,乾隆五十一年林爽文興兵作亂,清廷束手無策。

  客家義民軍會同清廷援軍,擊敗林爽文部隊,收復新竹,隨後遠定了林爽文的亂事。

  亂事平定之後,軍隊在回鄉路上,僱請牛車沿途拾獲繫著黑布圈的義民軍屍骸, 總共有兩百多人壯烈成仁,合葬在現在的新竹縣新埔鎮枋寮里。 (原本這些義民的骨骸並非要葬於此,是要葬在南部一點,但是傳說牛車到現在廟所在地時,停住了。 後來無法子可想,便在此地擲杯(一種中國人在請示神鬼時所用的器具,一正一反表聖杯), 問他們是否想在此地定居,連連幾次都是聖杯...這也就是為什麼,現在義民廟位於新竹枋寮了。)

  這就是現在義民廟的義民為了保衛鄉士,臨危授命協助清軍,再次出征。 而這次犧牲的義軍人數,也高達一百多人。戰後,義軍收拾骸骨,歸葬枋寮, 這就是現在義民塚的附塚。正塚與附塚,都在義民廟的廟後。

  兩百多年來,新竹褒忠義民廟的祭祀範圍不斷擴大,從道光年間的四大庄輪祭, 而十二庄,由十二庄而十四庄,直到今天的十五大庄, 涵括整個新竹縣、市,桃園縣中壢、觀音鄉、楊梅鎮、龍潭鄉等十九個鄉鎮市。 台北、高雄等地,每年也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可以說凡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義民信仰。

  從整個新竹義民廟的歷史和規模看,我們不難發現,義民崇拜實在是客家人信仰中,最主要的一支力量, 而這信仰絕不是託付在虛幻的神話之中,而是根植在客家人對先民開拓臺灣的感念之心。

 資料來源: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2/C0216330110/shtemp.htm

 

  由於事前學會有發函過去,加上會員的金鳳是當地土生土長的,與廟方相當熟悉, 他們的林理事長承諾會為我們做簡單的導覽,林理事的介紹十分詳細, 將林爽文事件跟客家庄於農暇之時習武的時代背景都交代得很清楚,還讓我們知道過往先祖的事蹟、 看到以前用來秤神豬的秤桿、品嘗了加入艾草的麻糬、以及神牛跟神羊的照片, 又在門口的跑馬燈上打了歡迎阿逸多學會蒞臨的字樣,讓大家都感受到了廟方的熱情。

  廟內的導覽結束之後,廟外的部分就由我繼續介紹,首先是新建廟門前的一對龍虎石雕, 除了雕工細緻之外,雕像的雙眼炯炯有神,隱隱透出了些許光芒,這是廟方有請人做過開光的證明, 四周的地面透出陽氣,腳底敏感的人都可以感覺到地下相當溫暖,池水旁的洞窟裡一片漆黑,但是可以看出裡面安有騎龍觀音, 這是枋寮義民廟相當殊勝的特點,唯有義民塚的範圍內會讓人感覺到些許陰氣, 當初負責這邊的風水師想必是個少見的高手。

  唯一的可惜之處是日據時代拆除廟宇的事件為義民塚留下了傷痕, 可以從義民塚裡面感覺到過去日本軍人留下的殺伐之氣,這也使得團員中的詠晴師姐承受不住而跑去廁所乾嘔, 在參觀結束後,一行人找了個涼亭坐下,開始進行修法,不過我們並未使用甚麼特殊的技術, 只是告訴那些留在義民塚周圍的日本人: 「日本政府已經同意保留義民廟,他們不須要繼續進行破壞了。」 , 過沒多久,殺氣慢慢散去,修法完成,我們也準備搭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

 

新竹城隍廟

  新竹都城隍廟創建於清乾隆13(西元1748)年,由淡水同知曾日瑛倡議興建, 在西元1875年設台北府,但府治仍在新竹,因此將城隍爺晉升為府城隍(綏靖侯), 香火鼎盛有『新竹城隍爺,北港媽祖婆』的稱譽; 至西元1891年,全台官民在此舉辦護國祐民怯除災厄祈禱醮法會, 故於次年改封為『晉封威靈公,新竹都城隍』,為全台唯一的都城隍廟,也是唯一的省級城隍廟, 又因顯靈禦匪有功,光緒皇帝頒賜『金門保障』匾額,更是新竹都城隍廟重要文物之一, 其後陸續獲歷代皇帝封贈成為全台官位最高的城隍爺。

資料來源:http://travel.network.com.tw/tourguide/point/showpage/613.html

 

城隍爺

  城隍的觀念源自道教,其後與儒教結合相互影響。 最早記載城隍的是《周易》:「城復於隍,勿用師」。最早祭城隍只築土壇,無廟無像。 正如《鳳山縣志‧祀典志》所載:「城隍廟無專祭,而水旱、疾疫必禱之,致敬、宿齋必告之; 故立之廟,使神有所憑依也。」。設置城隍廟祭祀,大抵從道教成為民間信仰才出現。

  城隍崇拜可追溯到周朝,是除夕要祭祀八個神之一——水庸。 據《禮記》所載,古代天子祭祀「八蜡」中的「水庸」,解釋為「水者隍也],庸者城也」, 故一般認為此為祭祀城隍之始,但此時的八蜡之祭應僅由天子祭祀,與後世城隍信仰情況不太相同。

  由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各地人民更尊封已死功臣或英雄豪傑為城 隍,其中有霍光與紀信等。 相傳三國時代的吳國曾建城隍廟; 另在《北齊書‧慕容儼傳》記述,北齊大將慕容儼就曾於郢城拜城隍神祠而戰勝了南梁敵軍, 為正史最早的明確記載。而《隋書‧五行志》記載:「梁武陵王紀祭城隍神,將 烹牛,忽有赤蛇繞牛口。」
由此可知,在南北朝的城隍普遍為民間信仰。

  唐代城隍信仰大盛,各地廣為建廟,並已出現求晴祈雨、招福避禍、禳災諸事的祭城隍文。 撰文的不乏著名人士,其中有:韓愈、杜牧和李商隱等,其中最早的是張說所寫於開元五年(717年)的〈祭城隍文〉。 到了宋代,由於祭祀城隍列入國家祀典,故城隍廟普及各府、州和縣。 北宋歐陽修所寫的祭城隍文:「雨惟神有靈,可與雨語,吏竭其力,神祐以靈,各供其職,無愧斯民」, 顯示了當時官吏們對城隍的敬重和互賴關係。 而這時的城隍神也開始世俗、人格化,有些信徒開始將一些歷史名人尊奉為城隍。

  其後元朝,除在燕京汗八里建城隍廟外,更封城隍為「佑聖王」。 到明太祖朱元璋時,對城隍特別崇敬,曾親詔劉三吾: 「朕設京師城隍,俾統各府州縣之神,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福禍之,俾幽明舉,不能倖免。」 明太祖更冊封京師、府、州、縣四級城隍,各級城隍神都有不同爵位和服飾,各地最高官員需定期主祭。 明太祖曾下令各級官員赴任時,向城隍宣誓就職. 城隍有階級之分, 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金陵城隍為「福明靈王」,汴、濠、鳩、和、滁等州朱元璋「龍興之地」 城隍亦封為正一品王爵。其餘城隍各賜爵位:府城隍為「二品威靈公」、州城隍為「三品靈祐侯」; 縣城隍為「四品顯祐伯」。

  不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即取消城隍之爵位,僅稱為某府、州、縣、城隍之神。 明朝以後,民眾一般把城隍歸為下列幾類:都城隍(公爵,威靈公):掌管省。 府城隍(侯爵,綏靖侯):掌管府。縣城隍(伯爵,顯佑伯):掌管縣。 及至清代,城隍祭祀同樣列入祀典,城隍的地位更崇高。但凡新官到任前需到城隍廟齋宿; 上任日,更需在城隍前完成祭禮才能就任。由此觀之,城隍的職能隨時代變遷, 已由起初有求必應的神明轉變為地位超然的國家和地方守護神。

資料來源: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F%8E%E9%9A%8D

 

  11:30分,我們在新竹城隍廟跟惠玲師姐以及楊媽媽會合,在參拜結束之後,我們聚集在廟外的鯉魚像旁邊,為大家簡短的說明了城隍廟的歷史背景,以及碰到的困境:
新竹城隍廟加封是清代的事情,可是在民國之後卻略感無力,原因是清代的官不能管民國的鬼, 導致城隍爺的力量被限制在廟裏面,難以應付外界的變動。

  由於事前探勘場的的時候已經知道有這樣的狀況,所以我們在中元法會裡替城隍爺點燈, 並趁此機會在大家的見證下為城隍爺完成登殿,重新和這塊土地契合,希望在這次的修法結束之後, 新竹市郊的發展也能夠在城隍的加持之下逐漸改善。

  值得注意的是,上次為了事前訪查而過來的時候,城隍廟外的街道堆積了大量業力, 不過不久之後當地的道士要做醮所以沒有多做處理,等他們做醮結束之後再來,就發現之前堆積的業力已經被消化掉了, 看來城隍廟這邊負責的道士還是有兩把刷子,反而是佛教法會消化業力的能力明顯的較過去遜色許多,實在是令人不勝唏噓。

 

苗栗義民街義民廟

  創建於乾隆53(1788)年。若依墓碑刻字所紀錄,應於癸己年新修(推測為民國42(1953)年,義民廟重修期間)。 義塚後期修建紀錄不詳,若以南側義民廟之興修沿革作為苗栗義塚興修時期之比對或推測,分別為乾隆60(1795)年(義民廟創建)、同治2(1863)年(義民廟改建與增建左右橫屋)、 昭和12(1937)及民國42(1952)年(義民廟重修)、民國61(1972)年(義民廟改建落成)。

  清乾隆51(1786)年發生林爽文之亂,其雖以反清為號召,卻因軍紀鬆弛,所到之處,橫行肆虐,生靈塗炭, 各地居民為求自保,均起而組織義民軍,協助官兵平亂。 義民軍陣亡後,地方仕紳收集其忠骸,建墓立廟,稱為義民總塚或義塚。 據統計:新竹、苗栗、南投、彰化、雲嘉、高屏等地,奉祀義民的廟、祠、寺,約計二十六座。
而苗栗即於今苗栗市義民街設立苗栗義塚。 據《苗栗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所載,乾隆53(1788)年, 苗栗地區義民協助平定林爽文之亂之歸途中,僱請牛車沿途遍拾忠骸。 原擬於枋寮義民會義士合葬在枋寮,但牛車經過本地(北苗)時,牛隻不受驅使, 經焚香禱告後,「聖筶」取決,六車忠骸之中六缸合塚葬於此。推測遂為苗栗義塚創建之始。

  乾隆60(1795)年苗栗士紳謝鳳藩先生,為紀念義民乃將私有中興莊(後改為社寮岡,即今義民街)土地貳分餘, 捐贈作為建廟基地,並募款興建義民祠一座,以安奉義民之神位,供人參拜,為今位於苗栗義塚南側之義民廟之創建始末。

資料來源:http://www.boch.gov.tw/bo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BasicInfoAction.do?method=doViewCaseBasicInfo&caseId=
KA10005000055&version=1&assetsClassifyId=1.1

 

  下午1:30分,抵達了苗栗義民廟,在場的所有人馬上都注意到兩間義民廟的差異性, 地下又隱隱透出一股不平憤恨的陰氣,土地糾紛使得過往先民無法安息,連帶的周遭土地都受到影響, 來到了現場,義民塚被人以私人土地的名義用鐵皮圍住,只留一個洞讓要參訪參拜的人可以鑽進去。

  團員中有人是當地人,據她了解,當初義民塚所在的土地是許多人共同持有,可是有人利用土地法, 用2/3以上同意即可售出的方式賣給建商,建商打算蓋房子,可是如此一來義民塚勢必會被拆掉, 所以廟方提出申請把義民塚定為古蹟,吃了悶虧的建商提出上訴失敗,也不願意只把義民塚那一小塊賣出, 最後雙方僵持不下,直至今日未能解決。

  一個地方的廟宇出了問題,往往會連帶的在無形中影響周遭環境,瞭解當地的狀況後, 我們一行人便拿出從學會帶來的大悲咒水,並撒了一桶給義民爺,除此之外沒有多做處理, 只希望這麼一來能暫時化解過重的怨忿之氣,剩下的還是得靠當地居民跟縣政府的努力,去想辦法解決土地糾紛, 這就不是我們能夠出手的範疇了。

 

苗栗大湖鄉法雲寺

  法雲禪寺通稱「法雲寺」,位於大湖鄉西北角觀音山上,沿途修竹林立,群峰環抱。 寺內大雄寶殿供奉白玉大佛,高達9尺,重達萬斤,是新加坡的弘宗法師所捐贈。 法雲寺的創建,源起開拓大湖的墾戶吳定新及吳定連兄弟二人。 他們於清同治元年(1862)前往出磺坑東側山區觀察地形,刺探原住民敵情完成任務後,回程休息時, 舉目見觀音山鞍部正是難得的住所,於是發誓將來平撫原住民騷擾後,一定要在此建觀音亭,以答謝神恩。 吳定連、劉緝光等人在民國前一年提出申請,但是因為沒有適當的主持人而沒有結果。 次年適有往福建鼓山參學的妙果法師返台,接受劉緝光的邀請,觀音禪寺乃於民國二年四月開工,民國三年冬落成。 寺宇奠基之處,遠望白雲掩映,有如蓮花座上的護法祥雲,所以命名為「法雲寺」。

  法雲寺是台灣早期四大佛教聖地之一, 後因民國24年年關刀山大地震所震毀而重建,直到台灣光復又重建大雄寶殿,建築為少見的日式寺院結構, 頗有大唐古風,綠色琉璃瓦配上雪白牆身,華麗而莊嚴,庭園中櫻花遍植,古木參天,恬靜清雅。 自正殿前遠眺,苗栗群山盡收眼底,俯視汶水溪谷,流水琤琮,視野遼闊,令人心曠神怡; 殿後園林老松蒼勁,周遭環繞著幽靜古道。 在大殿右後方小岡阜上,豎立有大湖開發紀念碑,紀念吳氏兄弟開發大湖之艱辛。

資料來源:http://buddhistinformatics.ddbc.edu.tw/taiwanbudgis/searchRes.php?id=364A60

 

  離開了義民廟,才剛上快速道路,甫一過橋,立刻就感受到河水裡堆滿各種法界的屍骨, 地下傳來陣陣刺骨寒氣,雖然早已知道會有這種狀況,不過還是得立刻提醒大家要多加注意, 作者自己則是趁這個機會以智慧型手機查詢林爽文事件,正好車上有當地的學員, 稍加詢問後瞭解到,原來這條河沿著下去到靠海的地方,就是當年林爽文被逮捕的老衢崎(今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一帶)!

  沿途雖然看到不少宮廟,但是很明顯地都沒有將這股怨氣平息的功能, 還是說這是因為我們先去了義民廟再過來,這才觸發了這段歷史情節? 還記得上一次事前勘察地點的時候,才一道廟門口就被濃烈到不行的血腥味燻到吐得唏哩嘩啦, 不知道這一次團員會不會也有類似的反應呢?

  今天抵達目的地之後,血腥味依然濃厚,但是跟上次比起來卻沒有這麼嚴重, 學員們除去有些不適的反應之外,其他都還能夠承受,看來農曆七月的中元法會過後還是有差, 但是比較起來,生番跟盜匪跟上次看到的數量完全沒有減少,他們仍然被拒絕在廟門之外,積在那邊久久不散, 當初法雲寺建廟就有安撫鎮壓這些冤魂的用意在,為什麼會有這種狀況呢?

  不過沒甚麼時間細想,抵達之後住持為我們一行人泡了美味的東方美人茶,也做了些簡單的分享跟導覽, 金童峰跟玉女峰的位置就如同上次我指出來的一模一樣,不過談到宗教修持, 如同一般佛教寺廟那樣,是以持名念佛為主,除此之外就是研讀經典,廟內的僧尼部論是是樣貌(氣脉沒有打開)、 還是身上的氣場(氣弱體衰)、太陽穴兩側明顯凹陷(代表家族業力淤積在頭部兩側)、 體內真氣上不了眼睛(二禪天極樂世界的位置),這些都是修持淨土法門的僧尼身上容易見到的通病。

  簡短的導覽結束之後,帶領學員們觀看法雲寺中位於石敢當旁邊的碑文,碑文內容繁雜, 但是大家聽完講解之後,都能夠明白為什麼會有殺業淤積帶來的不適感,我們事後將帶來的大悲咒水一桶灑在石敢當跟碑文周圍, 一桶撒在廟門外,灑淨超薦的工作做完之後,身體的不適感才銳減。

  修法結束正要離開的時候發生了一起小插曲,剛好寺裡一位抱病已久的僧尼過世了, 有一位學員在下山的時候聽到這件事情就擅自以自己所學的技術開始念往生咒做超薦,卻沒有告知上師,隨便出手超渡, 往往實際上不能帶來任何成果,反而相當失禮,立刻就被廟裡的護法神給修理了一頓,身上氣場破了一個大洞, 幸好學員都知錯能改,立刻道歉,護法神這才收手。

  上車後看著逐漸遠去的法雲寺,廟裡的僧尼都是些心地善良的好人,但是缺少修持觀念以至於未能化解信眾業力; 沒有經營概念導致廟中少有新血,年長的僧尼和信眾們逐漸凋零,再過個十年、二十年,寺廟又該如何維持下去? 嗚呼哀哉!空有修持之心,卻無濟世之術,是故今日法雲寺雖有獨善其身之力,卻無兼善天下之志也!

 

龍潭大池南天宮

  龍潭南天宮座落於,桃園縣龍潭鄉內之龍潭大池。 臺灣光復之後當地士紳認為,該潭潭水清徹風景秀麗;潭中自然浮出一小島,是一處清靜脫俗與世隔絕之絕妙好地; 遂即號召地方人士籌建廟宇,一來提供當地居民信仰之歸依;再則可藉此吸引遊客繁容地方。 南天宮歷經多年陸續的增建,於1974年完成了一座與外界相連的牌樓與九曲橋取名”忠義橋”。 以章顯主祀 關聖帝 君忠肝義膽之情操。 尤其在忠義橋完成後於橋上欣賞南天宮之巍峨建築與湖光山色,水中倒影,波瀾洵洵, 如果在晨光的襯托下讓自己彷彿有身處天界南天門闕之仙境的感覺。 而在夕陽餘輝與周圍造景藝術燈光之點綴下更增添幾許南天宮之莊嚴肅穆之境。

  南天宮座落於龍潭鄉觀光大池島上,裝嚴雄偉,創建於民國六十一年,為護國佑民與帶動地方發展, 現以成為龍潭地區重要的朝聖,觀光景點,是龍潭鄉境內最大的廟宇,宮中奉祀武聖關公、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 位在池中的廟宇清幽與世俗隔絕,像是仙界中南天門聖地一般,故取名為「南天宮」。 月圓時天上明月倒映在池面上,得「南天映月」的美名。九曲式的忠義橋長度達150公尺,並且連結台三線公路,道路寬敞假日時香火鼎盛。

資料來源:http://www.tycgtemple.org.tw/modules/news/article.php?storyid=28&uid=22

 

  中華阿逸多學會今天的宗教參訪主要行程已經完結。 部分學員因居住地較遠就沒有跟來龍潭。南天宮這個地點的安排,主要是為了照顧住在龍潭的學員們,以及教導照顧生活周遭環境的概念。

  由於龍潭不斷在開發的關係,許多居住在山林裡法界的山精鬼怪失去了安居之地,其屍身大量沉積在龍潭大池內未能轉化, 修法的過程雖然簡短,但是大池內的腥臭味立刻消退,每次來到這邊都會身體不適的學員也感受到跟過去的差異, 方法每個人都會,僅僅是因為缺少了關心跟注意才會完全沒發覺這裡的變化。

  修持的過程,技術固然重要,沒有技術就沒有超薦的能力,但是到頭來,成功的關鍵還是會回歸到大家的心量大小, 有心無術跟有術無心,最終的結果並無差別,望大家共勉之。

 

西元2012年9月26日 撰